北方年發生1代
,以成蟲潛伏在穀茬
、田埂裂縫
、枯草葉下或雜草根際及土內越冬
。翌年5—6月成蟲飛出活動
,食害穀葉或交尾
,中午尤為活躍
,有假死性和趨光性
。6月上旬進入產卵盛期
,把卵散產在1—6片穀葉的背麵
,3—4片葉最多
,卵期7—10天
。初孵幼蟲常聚集在一起啃食葉肉
,有的身負糞便
,幼蟲共4齡
,曆期20多天
,老熟後爬至土中1一2厘米處作繭化蛹
,繭外粘有細土
,似土繭
,蛹期16—2l天
。羽化出來的成蟲於9月上中旬陸續進入越冬狀態
。該蟲在幹旱少雨的年份或幹旱年份的淤土地或雨澇年份的旱坡地易受害
,早播春穀較遲播穀
、重茬地較輪作地受害重
。
二
、危害特點
以成蟲和幼蟲在穀子苗期至心葉期危害葉片
。成蟲危害穀子嫩葉時沿葉脈咬食葉肉組織
,留下表皮
,形成白色平行線條紋的危害狀
。幼蟲危害期約30天左右
,潛入心葉或近心葉的葉鞘內取食葉表的葉肉組織
,從
三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合理輪作
,避免重茬
,秋耕整地
,清除田間地邊雜草
,適時播種
。
(二)化學防治
。播種前用5%克百威(呋喃丹)顆粒劑2公斤處理土壤
,穀子出苗後3—4葉或定苗前
,噴灑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氰戊菊酯(來福靈)乳油2000倍液
,48%毒死蜱1000倍液
,2.5%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
,於無風天的早晚噴施穀苗新葉內
。